一、交聯劑的定義與作用機制
交聯劑是一類具有特殊功能結構的化學物質,其核心功能是通過在特定活化條件下(熱、光、輻射或催化劑作用),誘導線性高分子鏈間形成共價鍵或離子鍵連接,構建三維網絡結構。該過程本質上是將單體、低聚物或線型聚合物轉化為具有穩定拓撲結構的交聯體系,從而顯著提升材料的機械強度(彈性模量提升2-3個數量級)、耐熱性(玻璃化轉變溫度提高50-200℃)及化學穩定性(溶劑溶脹率降低90%以上)。
二、行業術語體系對應關系
盡管不同應用領域存在術語差異,但其化學本質具有統一性:
• 橡膠工業:硫化劑(如硫磺體系)
• 塑料加工:固化劑(DCP過氧化物)、熟化劑(DICY雙氰胺)
• 膠黏劑領域:硬化劑(環氧體系的DDS二氨基二苯砜)
• 涂料行業:交聯劑(聚氨酯的HDI三聚體)
三、化學組成與作用機理
典型交聯劑按官能團可分為:
多官能團化合物
羧酸類:鄰苯二甲酸酐(固化環氧樹脂)
胺類:乙二胺(環氧室溫固化)
異氰酸酯:TDI三聚體(聚氨酯交聯)
不飽和鍵化合物
二乙烯基苯(DVB,離子交換樹脂交聯)
雙馬來酰亞胺(BMI,耐高溫樹脂改性)
動態共價鍵體系
Diels-Alder型(自修復材料)
雙硫鍵(可逆交聯彈性體)
四、交聯體系構建方法
共聚交聯法
在自由基聚合中引入雙官能單體(如EGDMA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),當轉化率達凝膠點(Flory理論預測)時形成網絡結構。例如SBS橡膠中添加0.5-2% DVB可提升拉伸強度300%。
后交聯法
采用潛伏性交聯劑(如雙酚A型環氧樹脂配合雙氰胺),在180℃觸發固化反應。汽車涂料中常用的封閉型異氰酸酯(如TDI-Block)在烘烤時釋放活性基團。
五、分類體系與技術特征
表1. 交聯劑分類及典型體系
|
|
|
|
---|---|---|---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六、選型要素與配伍原則
反應動力學匹配
環氧/胺體系:遵循Arrhenius方程,DGEBA與DETA在25℃時凝膠時間t_gel=60min,活化能Ea=55kJ/mol
聚氨酯/NCO體系:催化劑DBTDL可使反應速率提升10^3倍
官能團當量計算
采用Carothers方程預測凝膠點:p_c=2/(f_avg),其中f_avg為平均官能度。環氧樹脂(f=2)與酸酐(f=4)體系,理論當量比應控制在1:0.5
配伍禁忌規避
避免胺類與異氰酸酯直接接觸(劇烈放熱)
過氧化物體系需嚴格控溫(DCP分解溫度175℃)
七、樹脂-交聯劑配伍體系
表2. 典型樹脂體系交聯配伍表
|
|
|
|
---|---|---|---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八、新型交聯體系發展趨勢
點擊化學交聯
基于Diels-Alder反應的可逆體系,實現300次以上循環修復(修復效率>90%)
生物基交聯劑
腰果酚衍生物(Cardolite® NC-700),VOC排放降低70%
納米增強交聯
二氧化硅納米粒子接枝硅烷(Aerosil® R812),使橡膠耐磨性提升50%
智能響應體系
pH敏感型交聯劑(丙烯酸β-羧乙酯),實現藥物控釋(24h緩釋>80%)
該技術體系表明,通過精確控制交聯密度(Mc=3000-5000g/mol)、交聯點分布(均相/異相)及鍵合類型(永久/動態),可定向調控材料性能參數,滿足從柔性電子(彈性模量0.1-1MPa)到航天復合材料(壓縮強度>500MPa)的跨尺度應用需求。
本站所有信息與內容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網站中部分新聞、文章來源于網絡或會員供稿,如讀者對作品版權有疑議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,電話:025-85303363 QQ:2402955403。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,與本網站立場無關。轉載本站的內容,請務必注明"來源:林中祥膠粘劑技術信息網(www.423344.com)".
©2015 南京愛德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蘇ICP備10201337 | 技術支持:建站100